金融加速拥抱 Web3 - 2

金融科技的数字化创新即将引发一场“裂变”现象。虽然设定发展纲领相对容易,但实际实施却面临重重困难。新加坡的挑战在于缺乏庞大的国内市场支持,所有战略都需要跨越国界进行合作。与中美等大型经济体不同,其战略实施需要一家一家谈判。然而,基于这种“分散式协作”的金融科技创新也将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从当前行业情况来看,推动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合作不是某一方单方面的期望,而是来自世界上许多国家和跨国组织的共识。在本次会议中,不仅MAS主导签署了一系列跨境合作协议,许多参会组织也积极展开相互沟通和协调,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这意味着,这一轮金融科技升级可能主要由中小规模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通过合作方式展开和推动,形成了一种分散式的发展模式。尽管与会者庞大,主题丰富,但我并不想过分夸大这轮金融科技变革的速度,说其能够一飞冲天。相反,我认为分散式协作的模式可能导致这次金融科技创新市场的碎片化,进展较慢,不太可能迅速出现巨头般的胜利者。然而,与此同时,由于市场上缺乏能够迅速垄断市场的巨头,自由竞争的时间可能较长,其技术和产品生态将会变得非常丰富和多样化,大量复杂的衍生和“裂变”可能成为迄今为止最广泛、形态最多样、竞争最充分、创新最激烈的一次金融科技创新。
通过分散式协作推动国际性技术变革在世界历史上尚未有成功的先例。在之前的历史中,无论是机械化、电气化、互联网还是移动网络,其技术和运营体系都是由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国内市场培育孵化出来,通过某种国际合作机制才得以向全球扩张,并成为事实标准。然而,当下能够引领新一代数字金融科技发展的两个大国,出于不同的原因对这一进程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在美国,为维护其金融霸权,对于以分布式、互操作性、可信数据和普惠为特征的新金融科技变革是否会对美元、全球金融市场中心和全球信用评级霸主地位构成冲击,尚未形成明确的结论和制度设计。而在中国,由于正在解决金融风险问题,对之前金融科技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还记忆犹新,因此不愿意在国内市场孵化新的金融科技创新。在这两个大国都表现消极的情况下,这一轮数字金融科技变革只能通过跨国分散式的协作方式完成。例如,我个人参与的Project DESFT项目,由新加坡MAS和加纳央行发起,加纳央行提供应用场景和实验沙盒,MAS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供核心的数字证书标准UTC,由Solv和zCloak Network共同设计开发。这是一个典型的分散式协作创新。据我了解,这种模式并非例外,而是当前金融科技创新中非常常见的形态。
为什么这种分散式的协作创新可能成功?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存在真诚、确凿而急迫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来自较发达的经济体,如新加坡和日本,而且特别来自发展中经济体。我在今年六月前往非洲卢旺达参加“普惠金融科技论坛”时发现,非洲、东南亚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对这次金融科技革命的态度是真诚而急迫的。我解读这一现象是,许多后进国家对当前的金融秩序不满,希望通过这次金融科技革命调整,提高本国金融系统运行效率的同时,在未来的国际金融秩序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这种心态使得他们在采纳先进金融科技方面比发达国家更加激进、更没有历史负担、更敢于尝试。虽然他们缺少资金,但他们愿意提供比资金更重要的资源:应用场景。这为创新提供了温床。
第二,金融科技知识大规模扩散,奠定了新的交流基础。过去几年,尤其是数字货币、区块链和DeFi的兴起,使得关于货币经济和金融科技的相关知识史无前例地大规模扩散。在2018年以前,即使在技术社群甚至数字货币社群内,也几乎没有人能够准确理解M0、M2、部分准备、杠杆、轧差、原子化结算、KYC、AML等基础概念。而在本次行业上,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已经自然地使用DLT、AMM、智能合约、通证化等非常先进的术语进行交流。在我在本次大会的一场交流活动中,向现场两百多位听众解释“半同质化通证”以及可编程数字票证的概念。即便是这么前沿的话题,不仅现场观众大多数人颔首表示理解,而且会后立刻有多人冲到我们的展位上与我交流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在这种知识大规模扩散的基础上,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制度背景的人们才有可能相互建立起信任,共同推进创新。
第三,加密世界的庞大创新沙盒。比特币和以太坊等数字货币生态一直以来被视为一个充满投机和灰色产业的领域,遭到了不少主流人士的负面看法。然而实际上,这个领域的存在为新一代金融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创新实验场。这个创新沙盒规模巨大,高效运转,减少了开发中的阻力,迭代速度快,市场反馈及时,技术和经济逻辑相辅相成。无论是哪个政府,都难以主动打造一个这样高品质的创新场地,而今天的金融科技创新者们却能够轻松获得。这个沙盒的存在使得各种理念、技术、思路,甚至是产品和解决方案,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验证。没有什么比一个实际运行的系统更能够凝聚共识。在Project DESFT的开发过程中,我们正是契合了这一理念,首先在公链上创建了活跃且可用的展示系统,得到了两国央行的认可,然后再深入发展,支持真实环境中的业务和创新。
第四,新一代金融科技的“肥协议”特征和开源文化带来的可组合性和极高的开发效率。很多Web3开发者都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基于Web3技术栈开发的系统,其效率大约比同级别的Web2系统高出一个数量级。一个创新性、功能复杂的DeFi协议,可能只有十几个甚至只有几个核心开发者,这种情况在Web3领域中普遍存在。这种高效率一方面是因为目前Web3金融科技系统相对简单,还没有足够的复杂性,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一代金融科技,如区块链、VC/DID、零知识证明等,具备“肥协议”特征,即在协议层集成了极强的可组合性和丰富的功能,使得应用系统的开发变得轻松。成千上万行的智能合约代码就能构建出可用的系统。这种超高的开发效率,再加上普遍的开源文化,大大降低了创新的资金和时间成本,迭代速度明显加快,创新性价比大幅提高。
基于以上四个原因,我相信这次分散式协作的科技创新实践,虽然没有确切的成功先例,但确实具备成功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创新以分散的方式进行,以不同的主题、场景、约束条件和技术思路展开,再以复杂的方式组合,必然会产生出非常开放和多元的“裂变”,各种新想法、新思路将大量涌现,结出各种奇特的成果。尽管其中许多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但也必定会涌现出卓越的创新。
当然,从商业角度看,分散式协作必然需要大量时间用于交流、谈判和协调。已经达成的协议也可能反复修改,市场将分裂成许多碎片,因此进展不会很快,也不太可能很快出现一家独大的巨头。这是分布式协作创新的主要缺陷。
然而,成功案例的不断涌现将有助于形成更大的市场。特别是,我不认为像美国和中国这样的统一大经济体会长期置身于这次金融科技创新之外。如前所述,目前这两个国家对金融科技创新采取的冷眼旁观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这一变革认知的不足,以及国内形势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策调整,这两个拥有庞大统一国内市场的超级经济体必定会融入这场科技变革。美国可能通过类似于《通证避风港》的法案,将加密领域这个现成的创新沙盒体制化,纳入自己的体系中,通过先发优势抢占先机。而中国则由于金融改革方向与当前金融科技变革的总体方向相距较远,可能无法采用类似美国的策略,至于采用何种策略则超出我的认知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