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交易的重构战争:底层在变,谁在卷真问题?

0xResearcher
2025-05-16 17:10:30
556
欧易OKX
全球三大交易所之一,注册领500 USDT数币盲盒!

撰文:0xResearcher



从链上集成变成链上重写,DeFi 又开始折腾底层了。



2021 年的 DeFi Summer,大家在发币、挖矿、微创新;2023 年的 DeFi,又开始重构了。但这次不是模块整合、不是玩法创新,而是从底层一层层「反向」卷起。



你会发现越来越多项目,不是去 build 上一代的轮子,而是质疑:



「这个轮子是不是设计错了?」



于是链上交易这件事,开始出现两条路线:





  • 要么全自己来,链我也造、撮合我也写、钱包交互我也包了




  • 要么只写最底层组件,什么都模块化,让别人来组合成系统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正在发生的底层重构战。不是盘项目,而是看看这些项目在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这个趋势。



问题一:链上交易为什么还做不好?



链上交易,从 AMM(Uniswap)开始革命,一度击穿了做市门槛,但也把效率打碎了。



你想深度,就没有效率;你想效率,撮合就得回中心化。



这几年,链上交易想从 AMM 升级为「链上 CEX」,结果不是做 L2(gas 便宜但没人用),就是做链(做了链但没人接),最终大家发现问题根本不是 TPS,而是:





  • 撮合和清结算没解耦




  • 流动性被链之间、DEX 之间分裂




  • 跨链交易体验极差,钱包交互繁琐





所以,现在的方向不是「更好的 DEX」,而是直接重做交易系统底座。



Hyperliquid:链上交易系统,也许根本就不该分层



Hyperliquid 的做法是:不要分 L1/L2,不要分撮合 / 结算,干脆做一个原生高性能链,把撮合和交易模块直接写进链逻辑里。



好处是:





  • 撮合链上处理、交易可验证




  • 无需依赖 Sequencer,也没有外部清算节点




  • 所有资产、流动性都聚合在一个统一账户体系中





简单讲就是:



「不是链上挂个 DEX,而是链就是交易所。」



这种思路有点像你在看 Solana,但不搞 VM,直接原生为交易定制。代价是高度耦合,扩展性差,但体验是真的丝滑。



而 Orderly 更像是多链形态的 Hyperliquid,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不是一条链独大,而是用模块化和多链布局,让更多链和项目都能用上「原生交易所」级别的性能和流动性。



Ethena:合成资产,不用做稳定币也能造链上美元储蓄账户



Ethena 解决的不是交易问题,而是稳定币 + 链上利率的问题。



USDe 本质上不是一个稳定币,而是用 ETH/BTC 等现货 + 永续对冲空头 的方式做一个 delta-neutral 的组合:





  • 保值性靠对冲




  • 收益靠资金费率和套利空间




  • 定价通过一套激励机制控制 mint/redeem 流动性





这套逻辑并不新,但 Ethena 用极强的运营设计,把它打包成了:



「链上的美元储蓄账户」+「稳定收益入口」



关键在于,它不依赖中心化储备,不靠债券,而是链上资产组合 + 永续合约,做出了一个链上 Cash & Carry 策略的消费级产品。而且全民做 DEX,创造更多收益、更多可能性。



简而言之,Orderly 是「让普通人拥有稳定币生态和去中心交易所的 DIY 工具箱」。



Orderly:不是做产品,而是写「链上交易的标准件」



Orderly 选了一条第三种路:模块化的交易基础设施。



它不像 Hyperliquid 一样全链自研,也不像 Ethena 那样把金融策略做成产品,而是将链上交易系统拆解为多个可组合的「标准零件」,提供给项目方自由拼装。其核心理念是:构建可复用、可验证、可聚合的交易组件,服务于整个多链 DeFi 生态。



Orderly 的关键设计包括:



中心化撮合 + 链上结算:在链下保障性能,在链上实现透明性与可验证性;





  • 多链流动性聚合:Base、Arbitrum、Optimism、Solana 等主流链可无缝接入,实现统一账户体系与跨链资产流通;




  • 交易引擎模块化:撮合、清结算、风控、流动性分发等核心能力可独立部署与自由组合;




  • 跨项目共用订单簿:不是每个项目都单独构建流动性池,而是实现系统级订单簿共享,从底层打通流动性孤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Orderly 是目前极少数能原生整合 Solana 的高性能交易系统之一。Solana 以极致性能著称,但其架构与 EVM 并不兼容,许多多链 DeFi 项目难以将其有效纳入。Orderly 通过统一账户结构和模块抽象,在 Solana 上复现了「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体验——这不仅填补了多链交易系统在高性能链上的空白,也为整个 Solana 生态引入了共享流动性与模块化交易基础设施的新范式。



换句话说,Orderly 把 Solana 的性能转化为「多链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孤岛链的特殊能力」。



Orderly 不做终端产品,而是服务于 perp 项目、做市 vault、稳定币协议等构建者,提供标准化交易骨架。



就像 Stripe 为 Web2 提供支付基础设施,Orderly 想做的是链上的「交易服务标准件」,让开发者不必重复造轮子,也能拥有专业交易所级别的性能与模块。



在 Solana 生态中,Orderly 已与 Raydium 深度整合,通过统一订单簿聚合了包括 SOL、USDC、USDT 等核心资产的现货与永续交易流动性,实现了近乎零滑点的交易体验,真正把「中心化般顺畅」带入链上世界。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集成,更是模块化交易系统理念的成功落地。通过深度对接 Raydium,其统一订单簿承载了现货与永续的双重流动性,不仅大幅降低了用户的交易成本与滑点,更为 Solana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流动性聚合。这种模式正逐步成为高性能链构建多链交易基础设施的范本,也让构建者第一次能在 Solana 上享受到媲美 CEX 的交易体验。



那 OmniVault 是啥?只是一个切面产品



既然你做基础设施,那散户怎么参与?Orderly 给了一个侧门入口:OmniVault。



本质上是:





  • 用户存 USDC




  • Kronos 等做市商用来交易




  • 收益归还 LP 用户




  • 所有资金调配、策略执行全链可见




  • Orderly 收的交易手续费中,40% 会奖励 Vault LP,60% 给质押者





不是挖矿,不靠 token 激励,是用真实交易利润反馈流动性参与者。



这和早期 DeFi 的「靠补贴拉流动性」逻辑完全不同,更像传统金融中的 HFT 策略基金——只是变成了链上版本,门槛更低。



DeFi 不是越来越简单,而是越来越「系统工程化」



现在的 DeFi,远不是 2020 年那种「改改合约、挖挖矿」的局了。



要不你就像 Hyperliquid 那样全链自研,做极限性能;



要不你就像 Ethena,把链上工具组合成「真实金融场景」;



再要不,就像 Orderly,构建标准件,让别人快速组装产品。



这三种思路没有谁对谁错,而是各自在补 DeFi 的「工程结构短板」。



未来的爆款不一定自己造链,也不一定自己发币,但它一定会从这些结构里借力。



如果你还在关心「哪个币能涨」,那可能已经错过了这一轮最深层的叙事。



这轮的主角,不是币,而是结构本身。


Chaincores提醒: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广大读者理性看待区块链,切实提高风险意识,警惕各类虚拟代币发行与炒作,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及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热门币种
币种
价格
24H涨跌幅
暂无数据
更多热门币种
最新币种
币种
价格
24H涨跌幅
暂无数据
更多最新币种